現在,我們不管是在大型農貿市場,還是小型超市,再到大型超市買東西,一定會用到電子稱。然而時不時就會出現缺斤少兩的坑人情況。歸根到底還是電子稱和電子稱配件里的貓膩太多。
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與我們創造和諧社會,建設誠信的價值觀不符。
比如最近在呼和浩特的某地集市上,7斤2兩的香蕉,買回家稱卻只有5斤多一點。真是叫人跌破眼鏡。
針對這一情況,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執法稽查局對呼市多個市場進行突擊檢查。發現了很多“鬼稱”。不查不知道,這里面的鬼把戲更是層出不窮。
比如把稱墊高一個角、故意關閉顯示屏、一稱兩種計量模式等等,讓人防不勝防。如果電子稱或者電子稱配件本身就有問題,那更是難以察覺了。
所以我們在購物時,就要多一個心眼。最好隨身帶一個小型稱。
面對這種情況,難道監管部門就沒辦法?
一位做了多年水果生意的老板說“稱準不準,關鍵還是看良心”。那么當商家的自律消失時,監管能否有用呢?大家都知道,電子稱里有很多芯片,如果一個小芯片被動了手腳,在執法時,往往就因為拿不到證據而無可奈何。并且這些“鬼稱”很多都是通過網絡銷售的,這又加大了監管難度。
因此,小編認為,雖然電子稱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使用很方便。但各大賣場、超市或者農產品市場,還是應該設置公平秤檢驗點。讓有疑問的消費者去檢查。這樣不僅幫助了消費者,也會給賣場本身增加信譽度,帶來更多顧客!
注:馳銘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